双誉加冕+推免圆梦! ——彭兰溪:以“正常”之心铸学业佳绩,用科技之志赴康复之约
发文时间:2025-10-16
撰稿人:文/肖青 辜庆威 图/彭兰溪 一审/刘良平 二审/江献书 三审/卢明
2025年10月15日,我院彭兰溪被两则重磅喜讯“连环点燃”:彭兰溪获评“年度影响力大学生”;彭兰溪斩获“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学金”。这位已成功推免的学子,以“效率”为矛平衡学业与责任,以“正常面对”为盾突破认知局限,更锚定科研航向立志让科技拥抱生活。他的成长,从不是“克服缺陷”的悲情叙事,而是当代青年“接纳自我、全力以赴”的热血范本。
校园答卷:以常人标准扛责,多角色皆出高分
“大学四年,我从没想过让身体条件成为‘免战牌’,反而把每个角色都当成突破自我的战场。”采访中,彭兰溪的话语没有丝毫怯懦,满是坚定。大一刚入学,他便主动扛起军训事务协调的担子,从统计信息到对接需求,事事冲在前面;成为班长后,班级学风建设、同学难题解决,他总能第一时间拿出方案,让班级成为凝聚力十足的集体;身兼科技部部长时,他牵头策划科创沙龙、组织竞赛备赛,让学院科创氛围愈发浓厚;作为新生助班,他手把手带新生熟悉校园、适应学业,成为学弟学妹口中“靠谱的引路人”。
“我从不去纠结我能不能做,只琢磨我怎么才能做好”。这份不找借口、只拼实力的投入,不仅让他在每个角色里都交出“满分作业”,更用绩点与能力,夯实了成功推免的“硬根基”。

彭兰溪在图书馆专注研读
平衡之道:以极致效率为刃,为学业科研蓄力
当被问及“如何在高强度学业与身心调节间找到平衡”时,彭兰溪亮出了自己的“制胜法宝”——“极致效率”法则。“每天睡前花10分钟列好次日待办清单,按‘紧急重要’排序推进,绝不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。”正是这份对效率的极致追求,让他在繁重的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间游刃有余,始终保持成绩名列前茅。
而当高强度节奏让精神紧绷时,游泳、书法与拍照便成了他的“能量重启利器”。“游泳时水流裹着身体,能让我彻底放空;写书法时一笔一划的专注,能抚平内心的浮躁;拍照时捕捉生活里的细碎美好,能让我重新找回创造力。”他笑着说,这些兴趣从不是 “浪费时间”,而是为他充电、为创造力赋能的“秘密武器”,让他在学习与生活的切换中,始终保持最佳状态。
推免征途:无特殊困难之扰,怀感恩之心护航
谈及推免之路,彭兰溪说得最多的不是“不易”,而是“温暖”。“从准备材料时学院老师的一对一指导,到面试前吴成义老师帮我梳理专业重点,再到身边朋友从不把我当‘特殊群体’,只和我一起刷题、一起复盘——这些支持,比任何‘特殊照顾’都让我安心。”
在他眼里,推免过程中没有“因身体状况带来的特殊困难”,因为他早已习惯用“日常视角”看待所有挑战,而这份“顺遂”的背后,是师长与同伴无声却坚定的守护:是李贺书记主动询问需求时的细心,是室友帮他整理笔记时的贴心,是专业老师为他拓展科研视野时的用心。这些温暖,成了他逐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。每次在镜头前,他都不会忘记感谢学院老师和同学和家人对自身成长的助力与支持!
未来航向:锚定机器人科研,让科技照亮康复路
即将踏入研究生阶段的彭兰溪,早已为自己定下清晰的科研航向——深耕机器人关节控制领域,在精度提升、稳定性优化、自适应算法突破上“啃硬骨头”。“我想系统学习先进控制理论,再通过无数次实验验证想法,把理论真正变成能落地的技术。”
更让人动容的是,他的科研理想从不是“闭门造车”,而是始终贴着暖心的温度:“我希望未来我的研究,能为康复机器人、智能假肢科技进步做出贡献。”

彭兰溪在演讲中分享科研理想
采访最后,彭兰溪给学弟学妹的寄语,颠覆了很多人对“励志故事”的期待——他不谈“如何克服巨大困难”,只谈“怎样正常面对每一件小事”。
“身体上的缺陷,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条件,就像有人擅长数学、有人擅长语文一样,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它。”他特别提到“目光短浅”的智慧:“别总焦虑‘未来能不能行’,先把眼前的事做好——认真听好一节课,仔细完成一次作业,主动参加一次实践。慢慢积累,自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”
而对有相似身体状况的同学,他的话语更显力量:“别被‘我可能做不到’的想法捆住手脚。我能做到的,你们一定也可以。遇到难题别硬扛,找老师、找朋友搭把手,没有解不开的结。记住,我们和所有人一样,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,也都有把梦想做好的能力。”
从协调军训事务到深耕科研前沿,从扛起班级责任到立志温暖他人,彭兰溪用“不把缺陷当局限”的清醒,“把每事做到优”的执着,书写了当代青年最动人的成长答卷。这份答卷里没有“逆袭”的夸张渲染,只有“正常前行”的坚定力量——却足以照亮更多人逐梦的路,让大家看见:所谓优秀,从不是天生完美,而是接纳自我后,全力以赴的每一步。